2019-08-13
2019年8月13日,天色微阴,细雨蒙蒙。来自求是学部的李扬、胡宇昊、李瑶;自动化学院的雷子健、李彦非一行五人,来到大港油田采油一厂学习实践,见证大港油田的发展历程,探寻祖国石油产业发展的辉煌历程。
我们在厂领导与讲解员小姐姐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采油一厂展览馆、群英创新空间、港东油气联合站。
在六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盐碱地,人烟稀少,看不到一丝工业的迹象。
我国当时一直被扣有贫油的帽子,石油这黑色的工业血液重要性日益增加,国家越来越重视石油产业发展。
直到1963年,石油勘探队在黄骅发现了工业油流,1964年1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《关于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》报告,7700名参加过大庆石油会战的石油工人奉命南征,大港油田的历史才正式开始(大港油田也因此被称为641油田)。
大港油田的发展也不是一直一帆风顺。
1964年9月,勘探人员在河北、天津打了20多口探井,仍然一无所获。原部署的几个探井大剖面中,仅剩大港构造东侧北翼断裂北盘东侧的港5井未开钻。因1963年该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洪水,其井位在泄洪区内,条件恶劣,设备一直上不去,无法动工。时任石油部副部长的康世恩了解情况后,认为港五井不钻,功亏一篑,必须开钻。于是,勘探人员转战大港,全力以赴钻探这口不抱希望的最后一口井——港五井。
港五井最终成功出油,并标志着大港油田的诞生。
顾名思义,采油一厂就是大港油田的第一座采油厂,也是大港油田历史最悠久的采油厂,可以说一厂的厂史就是大港油田的发展历史。
铁人王进喜说过:“一个人没有血液,心脏就会停止跳动。工业没有石油,天上飞的,地上跑的,海上行的,都要瘫痪。”
克服一切困难,为祖国发展提供血液。这就是石油人精神。
无数石油工人起早贪黑,吃着又冷又硬的窝窝头,住着最差的窝棚,甚至直接住在建筑管道,他们没有抱怨,而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当代石油人的献身精神,把努力拼搏、爱国奉献精神做出了最高诠释。
一代一代石油工人用行动诠释并传承着铁人精神,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洒青春与汗水。
随着石油工程、地质科学技术的发展,油田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性日益提高。
石油行业有句大家都不愿言说的,却人人自知的话------“人走茶凉”。
开天辟地的老一辈石油工人一位位地离开了我们,新一代血液大量流向其他热门行业,我们的石油产业何去何从?
但不断涌现的优秀石油工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向我们证明了“茶总是热的”。
从大港油田最初年产只能几十万吨,到十年前的巅峰年产500多万吨油,到现在年产稳定420万吨油,5万方天然气。
现在大港油田探明了亿万吨级的页岩油田,并且数个采油厂正在试采页岩油,并将达到五万吨年产,可以说大港油田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探采页岩油方面的领头羊。
参观完厂史馆与群英创新空间之后,我们又去大港油田港东联合站参观了油气分离储运的生产。
目前联合站有12万方的油气储存能力,由六个两万吨的浮顶式油气罐组成。站内共有60个监控摄像头,及数个大型消防水罐确保了油气储存的安全。
我们首先进入中控室了解了生产过程。目前整个联合站均为自动化控制,人员只需要在总控电脑上进行必要操作,其余操作均由电脑完成。
我们随后在工人师傅带领下参观了油气分离仓,管道控制室,油气存储仓等设备。不由得感叹技术之成熟,设备之先进。当自己站在2万吨油气罐面前,深感自己的渺小。
承载着一代一代石油人的汗水与梦想,承载着一代代领导的希望,大港油田一定会创造新的辉煌,续写新的篇章!向所有无私奉献的石油人,
致敬!